世界技能的“奥林匹克”
学会家具制作也能为国争光,拿世界冠军?没错,2022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正在紧张火热的进行当中。世界技能大赛(World Skills Competition)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由世界技能组织举办 ,每两年举办一次,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 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介绍中国队成绩)
至此,中国代表团已经完赛了23个项目,选手们已经获得13金2银3铜和4个优胜奖。我们的优秀的中国代表团在本次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实现多个奖牌以及金牌的“零”的突破。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当今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在15个国家分散举办,比赛项目共62个。中国代表团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分赴德国、瑞士、法国、芬兰、奥地利、韩国、日本等7个国家参加34个项目的比赛。
本次大赛中国代表团共派出36名选手参加比赛,参赛选手来自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平均年龄22岁,最大的24岁,最小的20岁,其中女选手有8名。比赛开始后,中国代表团捷报频传。
瑞士赛区最先传来捷报,中国选手李德鑫在家具制作项目上获得了中国此次参赛的首枚金牌,邵茹鹏在精细木工项目获得金牌。
到目前为止,瑞士、法国、芬兰、韩国区的比赛已经全部结束,中国参赛选手们在木工家具制作、印刷媒体技术、数控、可再生能源网站设计与开发、健康与护理和增材制造这些项目中都取得了奖牌。本届比赛还剩下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也祝愿中国代表团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从世界技能比赛看德国制造业
说到职业技术,“德国制造”不得不提,在本届的世界职业技术大赛中,几项重要的制造与工程技术领域的比赛在德国举办,别有一番意义。在许多人心目中,德国是首屈一指的高端制造大国,其中尤以精密机床为代表。德国人口才8300万,却有300家机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高达7万人。2021年德国机床行业订单额达到127亿欧元(约909.5亿元人民币)。在今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中,数控车、数控铣和增材制造三项比赛使用的数控机床都是由德国企业研发生产的。
德国制造业的发达离不开人才培养,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之下,德国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可谓“文武兼修”。“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人才。
像这次参加比赛的德国选手就是一名“双元制”体系下的学徒工。中国数控车项目专家宋放之教授说,尽管德国选手没有获得奖牌,但是他有着丰富的实操经验。在比赛过程中,完全按照企业流程操作,按部就班生产,是各国选手应该学习的地方。
是什么成就“德国制造”?
德国的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可谓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并且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很多不要求有大学毕业文凭的职业,有约三分之二的从业者在其教育经历中完成了双轨制职业培训。
在德国的学校里,当孩子们年龄达到13岁至15岁就会被老师告知,上大学并非唯一选择。如果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他们在接受职业培训的同时每个月还可以获得800欧元(约合6200元人民币)收入。两到三年后的培训结束后,其中68%的学生可以留在实习企业获得一份劳动合同。在2017年至2018年,德国共有超过50万名学生接受了双元制职业教育,自从1969年推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以来,德国有50%的劳动者都曾接受过这种模式的职业培训。
奋起直追的中国技术
在中国人才培养方面,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院长叶军峰认为,在过去20年里,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中国技能人才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高端制造业是德国经济支柱,有着雄厚的实力和深厚的底蕴,不过近年来中国也在奋起直追。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2021年的计算,中国2020年出口的机器和系统产品,全球占比达到15.8%,首次超越德国的15.5%,成为机械出口世界冠军。
参加本次的世界技能大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的培养。通过提高技能人才的水平,中国制造业也将不断升级。高端制造业是德国经济支柱,有着雄厚的实力和深厚的底蕴,不过近年来中国也在奋起直追,人才是第一资源,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文字内容来源于央广网、新华社、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官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